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吃,喝,性,爱,在等待的大城市,和回不去的父母

[复制链接]
查看3377 | 回复0 | 2017-2-15 16:43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×
  "人生没有一桩幸福不要付代价的。东边占了便宜,西边就得吃亏些。"--傅雷家书

  饮食男女(1994)
  1.
  这个春节,是我回国后第一个在家里过的春节。跑了两个省,几个城市,跟许久没见的爸妈度过了天天粘在一起的一周。
  这次回家,我最怕的就是跟我妈妈去上坟。几年前回去上坟的时候,我妈在一行人面前跪在公墓里哭,哭到差点背过气去,我要去拉她,她就把我的手打开,恶狠狠地对我说:"你懂什么,我妈妈对我,比我对你要好的多!"
  我妈妈成长在80年代的一个浙江小城,她的父母的最大愿望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。而他们如愿以偿,我妈妈考上了大学,后来又在北京定居,正如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,她热爱大城市的一切,并且也希望把这些全部分享给我的外公外婆。
  我的外公外婆都在80几岁去世,寿命并不短,生前已经儿孙绕膝,有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儿女,也有我妈妈这样在大城市出人头地的女儿。在经济上,基本上是他们还没有开口,我妈妈就已经买来,只是之后是无尽的"浪费这么多钱干嘛"和"你们别这么节省"的争吵。
  然而当我外公外婆去世之后,我妈妈却陷入了无尽的自责:她觉得她没能让我外婆得到最好的治疗,没能延长她的寿命,没能活到坐飞机出国游玩,没能活到看到重孙出生。她还觉得,自己工作太忙,回家次数少,没能像我在小城的舅舅和姨妈一样天天陪伴。她的这种自责到了一个病态的程度,家里没人敢提起我外公外婆,我外婆去世的那家北京医院我们家任何人再也不许去那里看病,甚至,她对于父母的极端愧疚感都延伸到了我跟我爸身上:"如果不是你们,我早可以回家多陪我爸妈了!" "如果不是你要中考要高考,我怎么会 "

  这次真正成年后的回家,我跟以前没有交流的长辈都有了些相对平等的交流,而在我爸爸妈妈身上,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当代年轻人的影子。他们在30年前从小城高考出来去大城市,去找到与他们相似的人,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精神和物质上的生活。我爸爸跟我说,当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武汉的时候,他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融入武汉的传统社会和市井生活,于是他开始闷头写书,割舍社交生活,最终,搬到了北京。

  "北京和深圳,"我爸总是说,"这两个城市是相对公平的,你可以没有关系,没有背景,在这里努力争取到你想要的东西。其他地方真是太难了。"
  然而对于我父母这样选择去大城市的年轻人,我相信他们当时的初衷也和当代的年轻人相似:光怪陆离的城市,各地美食,各色的人,还有,离自己成长的传统关系社会越远越好。

  2.


  阳光灿烂的日子(1994)

  小的时候,每年过年我回我妈浙江老家,我都在屋子里百般聊赖地等着回北京。

  小的时候,我最怕的事情就是离开北京。虽然我在上学的时候对这个城市并没有什么探索,但是出门看不见人实在是我最大的噩梦。回到我爸妈的老家去,没有高楼大厦,没有灯红酒绿,感觉失去了一种可以看见长大以后生活的希望。

  大城市存在于电影里,文学作品里,音乐里。有的时候闲下来看一看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国产主流爱情片,许多的背景都设在北上广,让人一下就能够有情感上的连接。让人可以对于自己所处的城市有无限的幻想。

  然而后来我发现,我并不是怕离开大城市,所谓的"大城市"只是个概念,大城市在过年期间也冷清得要命。我曾经以为我只是惧怕小城镇,后来有的时候过年没有回老家,跟父母在北京过年,看着空无一人的长安街和西单,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人挤人,魔幻现实,俗艳的庙会。忽然觉得倒也不是惧怕离开大城市,而是大城市不像大城市了。没了人,少了焦躁,冷清的大城市,全然失去了其魅力。

  住在纽约的朋友告诉我,每当放假,她离开城市,就会感觉到一种绝望的孤寂感。

  纽约车水马龙,全世界,都没那么拥挤的地方。

  她住在时代广场,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去看她,感觉到的是一种被世界拥戴又被自己遗弃的感觉。路上稍稍走慢一点,后面可能就会有三种语言在骂你。

  她,从纽约离开了以后,感觉自己在长大的小城中更加没有头绪。

  为什么?因为在纽约,你能够看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。而回到了老家,只能看到自己容易过上的生活。
  我爸50多岁了,然而他喜欢脏乱的纽约,能在纽约一个人走很久很久,他说这个城市充满活力,如同90年代的北京。这个年轻人的城市让他感觉自己仍然年轻。

  3.



  我爱我家(1993)

  我妈妈一直非常愧疚的是,她觉得父母给了她当时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东西,而她却没有给父母她能给的最好的东西。
  她总是觉得对不起我过世的外公外婆,他们当年逼迫她考大学,让她能有了现在比较理想的生活,而她却没能让父母享受到最好的条件,没能让他们活到现在,出国玩,用上好东西奢侈品。

  而我的外公外婆,即使是有那些条件,也不会愿意享受。对他们而言的幸福,其实说不定就是看着考上大学的女儿过上比较理想的生活,而非每天陪伴着自己并给自己一般人没有的物质享受。

  谁都不欠谁。父母在养育孩子中获得乐趣,孩子能做的不是把最好的喂给慢慢变老的父母,放弃自己的一切陪伴变老的他们。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,而是帮他们增加生命的深度。父母养育孩子的快感,也存在在看着孩子离开自己独立成长之中。有时最好的回馈,就是让父母仍然在自己原先的价值观中找到慰藉,而非把自己见过的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他们,这无非也是一种溺爱。

  一种最高境界的"孝",其实是满足父母的精神世界和理想主义,而非给他们物质上面的东西和实际的陪伴。比如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"大孝"是为国捐躯,烈士并不能陪伴父母终老,但是他们的父母在精神上是满足的,对自己的孩子的人格是尊敬的。

  读傅雷家书的时候,最打动我的是傅雷夫妇对于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支持,他们写给孩子信中的一段话,充满了爱与激情,让我感到他们养育孩子,教育孩子的快乐,是真正发自内心的:

  "妈妈说你的信好像满纸都是sparkling[光芒四射,耀眼生辉]。当然你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,青春的鲜艳,青春的生命、才华,自然写出来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。我和妈妈常说,这是你一生之中的黄金时代,希望你好好的。好的享受、体验,给你一辈子做个最精彩的回忆的底子!眼看自己一天天的长大成熟,进步,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,精神领域一天天的加阔,胸襟一天天的宽大,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: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!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!孩子,你好福气!"

  有的时候,去大城市奋斗的孩子最简简单单,幸福美满,活在当下的存在,对于父母就是最大的慰藉与感恩。在回家的时候与父母敞开心扉,聊聊自己改变了的人生观和世界观,说不定他们就能够理解。"力所能及"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难。你不欠他们一个世俗上"完美"的晚年,正如他们也不欠你一个世俗上"完美"的童年。

  愿我们都能以傅雷夫妇的推心置腹,来对待远处的父母和老家吧。
楼主热帖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257

主题

57

回帖

944

积分

日上三竿

精华
11
猫币
0 ¥